火山禁地 keyword: Hawaii Volcanoe 夏威夷 火山 旅游 游记 攻略 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位于大岛东南,1916 年建立。公园占地近9 万公顷,以Mauna Loa(冒纳罗亚)、Kelauea(基拉韦厄)两座活火山而著名,它们溢出的奔腾汹涌的桔红色火山熔岩,曾经是夏威夷火山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。 其中Mauna Loa火山是夏威夷第一大火山,它海拔4170米。呈圆锥形,它是从水深6000米的太平洋底部耸立起来的,从海底到山顶高度超过一万米,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一千多米。Mauna Loa火山约喷发过35次,最近的一次是在1984年4月,熔岩向大岛首付Hilo的方向流泻了17英里。大喷发前在火山上空出现了巨大的热浪,附近的人先看到了滚滚乌云,接著是电闪雷鸣,随即下起了大雨。 海拔1243米的Kelauea火山坐落在Mauna Loa火山的东南侧,山名的意思是“吐出许多”。Kelauea火山的活动极为频繁,曾经有过30年喷发50次的记录。从1983年初到1984年4月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居然发生了17次火山爆发。火山爆发的时候,其景象十分壮观。熔岩像喷泉一样翻涌奔腾,四处飞溅。金黄色的巨流像决堤的洪水,有的沿裂缝泻出,有的则从火山口喷出,气势汹涌,势不可挡。最著名的喷发特征是壮观的熔岩抛向空中达90米,最高达503米。离开火山口的熔岩,就像一条红色河流,沿著山丘向下流动。 Mauna Loa火山没有公路上到山顶,只有一条17公里长的陡峭山路,我们还没有疯狂到背大包爬上去,所以这次主要的目的地是公路能到达的Kelauea火山。Kelauea火山上最大的两个火山口是Halemaumau火山口和Kilaueaiki火山口,此外还有不少稍小一些的火山口分布在整个公园里。 站在Halemaumau 火山口边上,广角镜头也只能拍到整个火山口的一半多一点。这么大的火山口当然不是一次爆发形成的,所以里面分好几层,最浅的第一层已经是林木繁茂,估计至少也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了,表层的火山岩已经被岁月磨成了泥土和粉末。 第二层的历史就近多了。冷却后的火山岩坚硬如岩石,连野草都无法生长,只有这种夏威夷桃金娘树能在火山岩的缝隙里扎下根,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惊叹。 红色的桃金娘花点缀着荒凉的火山口。 累累果实。 我们原来的目的地是到火山口的下层,但是由于火山活动活跃,前往更低层的路被封了。我们只好和前面的两位旅行者一样在这里止步。回想年初的时候看到报道,一个香港女游客掉进火山口遇难,不知是不是这个火山口。其实这里离火山口底层还很远(远方的白烟之处),这么远就封路估计是为了管理方便。 我们只好改道前往第二目的地-附近的Kilaueaiki 火山口。这个火山口比Halemaumau小,也“睡”得更沉一点,trail 从火山口中心穿过,畅通无阻。看着这么平静的火山口,谁能想到在大文豪马克吐温到此一游的时候(19世纪末-20世纪初),这里还是沸腾的熔岩湖。 从上面看上去火山口里面象一块平坦的球场,但实际走在里面高低起伏。也许是由于Halemaumau火山口被关闭的缘故,走Kilaueaiki 火山口的游人不少。 路边的石缝中不时有白烟冒出,提醒着我们这些貌似沉寂的火山口并没有真正死去。冒烟是因为渗入地下的雨水被地底的热量加热成水蒸汽。冒烟处附近的岩石通常被熏成白色和黄色,应该是水蒸汽带出的某些矿物质。 这种黄色姜花是外来的植物,不是夏威夷本地物种,但特别适应火山口的环境,在短短十数年间就蔓延到整个公园。为了保护本地植物的生存,公园已经开始有计划的撒药杀灭这种姜花,但似乎效果不是很好。 Kilaueaiki 火山口附近的500年历史的Lava Tube(熔岩管)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。 这儿曾经是火山岩浆流经的地下通道。岩浆在通道表面冷却凝结,形成了一个巨大,长长的空洞。 沿着一条热带雨林小道走进一个山谷来到洞口。这条熔岩管能走人的路段长度超过一公里,其中有三百多米经过开发,安装了灯光照明。洞内很凉爽湿润,已经没有了熔岩的气息,游人只能在灯光的映射下,想象当年洞内熔岩滚动的地狱般的景象。 熔岩管有另外700多米的一段是没有开发的,游人可以进去,但风险自负。正当我们在洞口犹豫着的时候又来了几群游客,大家怂恿着,鼓动着一起往里走。也许是洞内岩壁是黑色的缘故,平时觉得很亮的LED电筒在这里也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点萤火,最多只能照亮脚下的路。黑色的火山岩表面布满颗粒状的突起,有点像小时候家里做的煤球,但坚硬如铁。我一不小心头撞洞顶垂下的岩柱,顿时金星四溢,这下不黑了。 夏威夷火山观测站成立于1912年,就坐落在公园内Kelauea火山口的边缘。观测站在公园管理方面发挥著主要作用。为预测危险的地震活动,人们密切监视著地面变形、气体外溢、电力、磁力和重力场的变化,以及熔岩的活动。 火山观测站并不对外开放,但旁边的Jaggar火山博物馆是开放的,并且有一个视野很好的观景台。这里也是目前游人能靠近火山口底部最近的地方,再往前的公路已经被关闭。 远看火山口底层的滚滚火山蒸汽。相传Kelauea火山是女神碧蕾居住的地方,她时常云游太平洋诸岛,Kelauea火山的爆发就是为了迎接女神远游归来。还有另一种说法,火山爆发是女神在发脾气,这脾气也真是火爆。无论如何,没能近观碧蕾的豪宅也许是本次火山之旅的最大遗憾。 博物馆里面有一排七八个地震记录仪,分别记录公园里不同地点的震动情况。在数码技术普及的今天,这种古老的记录方式也许只是用来做秀而已。 在公园里对外关闭的地区,熔岩正在大量流动。夜幕下,熊熊燃烧的熔岩不断向空中喷吐著滚滚的红色蒸气,流经乡村,冲下山坡,涌向海洋。 虽然游客不能接近流动的熔岩,但可以沿着在冷却熔岩上开辟的公路盘旋下山,直到海边。 岩浆冷却后,便形成山坡上坚硬的熔岩覆盖层,所到之处几乎寸草不生。一丛野花奇迹般地在熔岩地上扎下了根,给黑色的土地带来一点生气。 这里就是130公路被熔岩截断的地点。根据公园的介绍,熔岩是2003年涌过公路的,还有照片介绍当时的情形,浓烟滚滚,热浪翻天。但在我们的GPS上显示130还是通的,看来用的是过时地图。 小兔一脚踩上去,顿时火花四溅…… 是我眼花了,什么也没有发生,几年时间足够这堆焦炭冷却了。 冷却的岩浆近照,黑色中夹杂蓝色,可能是被高温“提炼”出的某种矿物质吧? 这些曾经流动的岩浆和火山口里的熔岩池不同,动感十足。 不是我一脚踹烂的,熔岩凝固后虽说不是很坚固,但毕竟是石头。 终于来到海边。熔岩流经常改道,远方海边的蒸气冒起的地方就是目前的熔岩入海处。 熔岩流不断地扩大陆地的面积;而海洋的波涛则持续地侵蚀着海岛,海岸的地形也就不停地发生变化。 遥望熔岩入海处。 熔岩入海后迅速冷却凝结而生成的火山岩通常结构比较疏松,在海浪的冲击下容易坍塌,镜头中的这片大海湾原来都是像我们脚下一样的火山岩海岸,在六十年代的某个时候突然整体塌陷,形成一个巨大的海湾。所以公园里生成年代比较新的海岸是不对游人开放的。 Holei Sea Arch (海上拱门)是公园的一个著名景点,我们称其为海上熔岩象鼻山。在海浪的冲刷下这么多年一直挺下来也算是个奇迹。 黑色的地面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金属般的光泽。在一望无际的熔岩之上漫步,仿佛是走在惨烈的古战场上,漫山遍野的尸骸和鲜血已经冷却,被岁月凝固在苍茫的大地上。海风在耳边呼啸,仿佛是悲愤的呼叫回荡在天地间。 本地土著对火山充满敬畏般的崇拜,在这段公路附近的熔岩地上有一个用来做祭祀的历史遗迹。 海岛的天气变得真快,刚才还是眼光普照,回程的时候后已经是山雨欲来。当我们回到山腰的火山公园宿营地已经是细雨绵绵。 夏威夷火山群最后一次陆上爆发是在1984年,算来已经25年没有大的动作。目前正在爆发的火山口位于离大岛南部5海里的海底。既然来看火山没有看到熔岩自然是不甘心,我们于是专程去看熔岩入海。目前的入海口在火山公园外面,从公园营地过去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车程。 我们到达观看点的时候天还已经快黑了,停车场几乎爆满。下车后还要走一个mile的熔岩路。天慢慢黑下来,远处的熔岩入海景象渐渐清晰。1200度的熔岩倾倒入海水,火焰升腾,蒸气滚滚,不时爆出肉眼都可以看到的火花。 因为安全考虑,最近的观看点也在两个mile以外,最好带望远镜才能看清细节。拍照的话长焦,脚架必不可少。如果要靠得更近,一种方法是乘小船从海上观看,但海上风大浪急,是无法拍照的;另一种方法是让当地居民从海边小路带到更近的地点,观看效果应该更好,但容易挨宰而且有风险,毕竟是擦边球。 当夜正值月明星稀,碧空如洗。皎洁的月光映衬着火红的熔岩,正如天堂与地狱之别。
|